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0
0

提到「社群行銷」,多數人腦海裡浮現的,往往是 Facebook 粉專、Instagram 貼文、LINE 群組或 TikTok 短影音。但在台灣,如果要經營社群,卻刻意避開這些常見的社交軟體,還有沒有其他可能?答案是肯定的。

社群行銷的核心,不是「在哪裡發文」,而是「怎麼把一群人聚在一起,並且讓他們因為某個價值、態度、內容而持續黏著」。平台只是載體,真正的精神是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交流

以下我會分幾個角度,聊聊這個「非典型社群行銷領域」的工作內容、常見迷思、AI 帶來的影響、幕後秘辛,以及如果你是新手,該如何開始。


一、工作內容:經營「聚落」,而不是經營「帳號」

在沒有 FB/IG 的情境下,社群經營會更像是「經營一個聚落」。舉例來說:

  • 論壇與垂直社群:PTT 的專版、Dcard 校園圈子、Mobile01 的 3C 板、巴哈姆特的遊戲圈。這些地方的內容更新快,討論氛圍濃厚,品牌要做的,是「進場對話」,而不是單純打廣告。
  • Podcast 與廣播型社群:聲音內容在台灣的市場雖不如 YouTube 大,但聽眾黏著度驚人。一旦一個主持人提到你的產品或故事,他的聽眾會帶著信任感接受。
  • 實體活動:讀書會、講座、黑客松、沙龍,甚至是小型快閃活動。這些場合讓「網路連結」真正轉化成「面對面交流」,黏性非常高。
  • 電子報與知識平台:像方格子 Vocus、Substack 或自家部落格。這些地方不像社群平台有演算法干擾,反而更適合深度經營。

所以,在這個領域裡的工作日常,可能是:

  • 花時間觀察論壇裡的討論風向,找到進場的時機。
  • 撰寫一份電子報,分享觀點與洞察。
  • 策劃一場 20 人的實體沙龍,邀請核心成員面對面交流。
  • 與小型 Podcast 主持人合作,錄一集專題訪談。

這些行動背後,其實都指向同一件事:讓人們因為共同的話題或價值而聚集起來


二、常見迷思與誤區

  1. 「不用 FB/IG 就沒有聲量」
    這是最大的誤解。的確,FB/IG 的觸及還是廣,但很多品牌誤把「聲量」當成「社群」。真正的社群是「能持續對話、能互相交流」,這點在論壇、實體活動、電子報,反而更容易做到。

  2. 「論壇很過時,沒人用了」
    其實 PTT、Mobile01、巴哈姆特等論壇仍然活躍,雖然不如十年前鼎盛,但在垂直領域仍然有強大影響力。舉例來說,Mobile01 的汽車或 3C 板,對消費決策影響力極大。

  3. 「實體活動太麻煩,不划算」
    很多人只算「場地費」、「人力成本」,卻忽略了實體活動的「社群基礎建設效應」。一次好的活動,能讓參與者產生強烈的連結,甚至變成之後的種子擴散者。


三、AI 的影響:自動化 ≠ 社群經營

AI 崛起後,很多人會想用 ChatGPT、文生圖工具,快速產出內容。但在社群經營上,AI 的角色更適合是「助手」,而不是「替代者」。

  • AI 可以做的事:生成文案初稿、整理討論內容、幫忙設計活動流程、分析論壇情緒。
  • AI 做不到的事:建立信任感、形成共同體、累積「真實參與」的經驗。

舉個例子,我曾經用 AI 協助整理 PTT 某版對特定議題的討論,把正反意見快速分類。但真正有價值的,是我後續帶著這份整理去和參與者交流,讓他們覺得「我們的聲音被聽見」。

AI 幫我們節省時間,但社群真正的價值,仍然必須靠「人味」去完成。


四、幕後秘辛:這份工作表面看起來很浪漫,其實很接地氣

很多人以為社群行銷就是「發文、辦活動、聊天」,聽起來輕鬆有趣。但實際上,幕後工作常常是這樣的:

  • 論壇經營:你要在深夜爬文、觀察網友的語氣,避免硬推廣被反感。
  • Podcast 合作:要和主持人來回討論腳本,避免讓節目聽起來像業配。
  • 實體活動:要管場地、物資、報到流程,還要隨時解決突發狀況。
  • 電子報經營:要持續產出內容,並且不斷調整開信率與點擊率。

所以這份工作很像「半個編輯、半個企劃、半個客服」,需要極強的觀察力與耐心。當然,看到社群慢慢長出來,會有強烈的成就感。


五、入門建議

如果你想踏入這個「非典型社群行銷」領域,我有幾個建議:

  1. 先找到你想服務的「小眾」
    不要一開始就追求大眾聲量。先找到一群對某議題有熱情的人,從他們開始。

  2. 學會在論壇/實體場合「提問」
    不要急著推廣,先用好的問題打開對話。像「大家怎麼看 AI 在教育裡的應用?」這類問題,會引導討論。

  3. 建立內容據點(電子報或部落格)
    這是你的「根據地」,可以不受演算法影響,慢慢累積資產。

  4. 善用 AI 當助手,而不是發言人
    讓 AI 幫你節省時間,但最終對話要有「人味」。

  5. 保持長期主理人的心態
    社群不是「三個月的活動專案」,而是一個慢慢培養的「場域」。要有長跑的心態。


六、個人觀點與經驗

我曾經嘗試過一個專案,不用任何 FB/IG,只透過:

  • PTT 文章串,帶起話題討論;
  • 一份每週電子報,整理觀點;
  • 每個月一次的實體小聚會。

結果發現,雖然一開始成員數不多,但參與度和黏著度非常高。很多人會主動幫忙推廣,甚至幫我接觸到更多合作資源。這和「大量曝光、快速引流」完全不同,是一種更慢、更厚實的經營方式。

這段經驗讓我確信:社群經營不是追求短期聲量,而是建立信任與連結


結語

在台灣,如果不用 FB/IG/LINE/TikTok,社群行銷還是有很多可能。論壇、Podcast、實體活動、電子報、遊戲社群… 這些地方都在發生真實的交流。

關鍵在於,你要不要願意蹲下身子,和人們真誠互動,而不是只想著「廣告曝光」。

社群不是軟體,而是一種精神。
當你開始把社群當成「一群人共同生活的場域」,而不是「一個帳號的數據」,你就會走上另一條更有趣的路。


上一篇
社群不是企業管理,它是一種精神...
系列文
終極I人為什麼不能辦活動:我的技術社群活動之路2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